查看原文
其他

千与千寻:这部给成年人的动画,你真的看懂了吗?

刘晓凡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-11-15

父母可以被“青春期的孩子”打败,但不能被打死(点击)


在经典动画片《千与千寻》中,主角千寻跟随父母开车前往新的居住地,旅途中机缘巧合的穿过一处庙宇,里面的景色豁然开朗,好像被废弃的世外桃源一样。与此同时,爸爸和妈妈被阵阵香气吸引,顺着味道寻见了一处无人饭店的门口,看到桌子上摆满了诱人的食物。


可以理解,二人没有忍住,拿起盘子不停的吃了起来,等老板来了再付钱。当在四周游荡了一圈的千寻回来后,发现自己的父母居然变成了两头猪!故事便在这个诡异的场景下展开,她要留在这,救出父母,并把他们变回人。


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,都有人内心的投射,千寻进入的魔幻地带,人们都是白天休息,晚上招待形形色色的天神和怪兽,如果把这个世界,看成潜意识的领域,就可以发现一直在默默影响着我们人生的三个面向。


内化的毒素


千寻被安排到最大汤池,负责清洁工作,这里一般招待的都是身上最肮脏的神怪,浴盆内积压的灰尘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擦掉,这天来了个叫腐烂神的客人,是个全身都是泥巴,散发着恶臭的生物,路过的地方连刚做好的食物都会坏掉。



这里的主人汤婆婆,看在钱的面子上,招待了这个大家都避而远之的客户,并安排千寻去放洗澡水,好好招待,在服务过程中,她发现“腐烂神”的体内有个鱼钩,于是和全体员工一起把钩子拔了出来,连同倾泻而出的,是各种各样的废弃工业垃圾。


原来,这个客户原本是河神,因为不经意间吸收了这些东西,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。


从象征角度看,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,会无意识的吸收父母或重要他人某些习惯、互动的模式或是相关的脾气秉性,心理学称之为内化,这些都成为未来人格中的一部分。


但内化的部分,可能对关系具有破坏性。比如:某个孩子在吹毛求疵的父母的养育下长大,他在日后的关系中,有很大的概率会重复这种模式,去不停的挑剔别人,或者被别人挑剔,以及严苛的对待自己。


内化破坏性的部分有时候非常坚固,就好像河神身上托着沉重的垃圾,随时随地的影响着日常的工作和生活,想要让改变发生,可以先觉察到自己身上的那颗“鱼钩”,就是在各种关系里,较为一致,而又重复发生的破坏性循环模式。


然后,可以下意识的去作出调整,新的方式会有新的反馈,如果是积极和正向的,这是一个再次内化的过程。


河神在倾吐完体内的垃圾后,无比的舒畅,化作一条水龙,开心的飞到星辰大海,千寻发现手里多了一颗药丸,在之后的剧情中,这粒药丸帮助她的朋友白龙,吐出了体内捣乱的虫子,促使无脸男吐出被吞下的青蛙,以及在这里工作的其他员工。


其实帮助到大家的,不仅仅是那颗药丸,还有千寻本身的人格,她真诚和包容,即使面对“肮脏”的腐蚀神,也去尽心尽力的帮助对方,帮助其“排毒”。


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会起作用的原因之一,治疗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个“排毒”的过程,当来访者把早年关系模式,扔到咨询师身上,作为咨询师没有被钩子“勾住”,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,建设性的模式,两人在这样的互动中转化,让人格重新焕发生机。


消失的人格,病态的讨好与融合


主角在工作中遇到的另一位新朋友——无脸男,一个带着白色面具,黑色幽灵状的半实体生灵,他似乎总在漫无目的的游荡,寻求着和别人发生连接,知道千寻需要草药包来泡药浴,便搞出了一兜子送给她,知道青蛙来寻找金砂,就变出了一捧闪亮的黄金。


如果接受了这份礼物,是需要付出代价的,青蛙被其吞到体内,无脸男就像青蛙一样说话,他吞的生物越多,性格也随之多变。


无脸男没有人格,这意味着他没有自我,无法寻找的自己的天赋和个性,生活没有目的和方向,只有借助和别人融合,把他人认为是自己,去“抢夺”他人的人格。


讨好只是一种虚伪的权宜之计。而且,虚伪只能换来虚伪,这里的“人们”喜欢的是他讨好的部分和手里的金砂,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脸男如此受到“尊重”,但依旧很愤怒的原因,这触发了潜意识里的羞耻感,被喜欢讨好的部分,不会提升自我价值感。


而让无脸男念念不忘的千寻,不会因为其能变出金砂或草药才与之交朋友,而是真诚的接纳他本身,这是一种被看到的力量,这位带面具的生灵只有在这一刻才感到平静,无需做点什么让别人喜欢自己。


冤亲债主:除名的家庭成员和被遗传的命运(点击)


后来,主角和无脸男来到了钱婆婆家里,一位温柔的女巫,给了他一份工作,而且不是因为讨好得来的。


通过和自己内在天赋匹配的工作,遇到真诚对待自己的人,以及和这个世界以一种更恰当,更具有建设性的发生联系,即使在早年被压抑的人格,也有机会重新成长。


好婆婆、坏婆婆与长大


克莱因认为,婴儿在一段时期内,把能及时满足自己需要,能无条件满足自己的乳房,认为是“好”的,而相反,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哺乳,没能立刻回应的乳房,认为是“坏”的。


这种好或坏的看法,虽然是非常原始的思维,但依旧会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,《千与千寻》中的汤婆婆和钱婆婆是一对双胞胎姐妹,长的一模一样,这是非常奇妙的隐喻,因为拥有好坏乳房的母亲,是同一个人。


汤婆婆性格冷酷,并且有着很强的控制欲,在她的领地下,不工作的人都会被变成猪吃掉,受伤的白龙被认为没有了价值,就派三个没有身体的人头处理掉它。


钱婆婆温柔而慈祥,用咖啡和美味的蛋糕招待主角一行人,与他们一起织毛衣,愉悦的交谈,给了千寻很多启示和恰到好处的回应。



如果把这两位婆婆看做是父母的象征,在成长过程中,那些严苛和温柔的部分,都会在家里发生,有的地方带来了创伤,这是长大后憎恨的源头之一,还有那些温柔的过往,也可能转化为力量,在人格中持续祝福着自己。


有些恨会掩盖那些基于爱的部分,还有的温柔压抑了恨意。所以,在咨询室里,可以看到那些回忆里全是创伤的来访者,父母几乎没有正面的影像,还有遇到残忍对待,但依旧抓住那一点点美好回忆不放的成年人。这些甜蜜让他们的恨有了内疚感。


但人终究要成长,去整合爱和恨,有些时候并不是回头去望向父母,而是“离开”他们,去外面更大的世界疗愈,一边处理伤口,一边带着祝福向前方远行。


随着剧情的进行,汤婆婆和钱婆婆的人格特征也逐渐完整。汤婆婆虽然严格,但也遵守诺言和规矩,答应的事情说到做到,钱婆婆也有攻击性的部分,她把汤婆婆的坊宝宝变成了只大白老鼠,把乌鸦仆人变成了苍蝇。


在这一切发生后,千寻带着无脸男,苍蝇和老鼠,踏上了寻找钱婆婆的旅途,想求他解决此事,变成老鼠的坊宝宝原本是个巨大的婴儿,整日在家里玩耍,任性和发脾气,只要没有顺着他意,巨大的哭声便会响彻整个房间。


但经历了波折之后,原本走路都要人扶的坊宝宝,主动背起变成苍蝇的仆人,并拒绝了千寻的帮助,和大伙一起走向目的地。


在这部动画片里,千寻和她的朋友们,产生重大成长和转变的时刻,父母不管从心理距离还是物理距离上,都没有在身边,产生的影响也最小。他们是在这个世界以及与他人积极互动的过程中,完成了人生重要的领悟,过去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成长过程中的阻碍,逐渐被突破和转变。


社会中的个体


这部动画也充满了对日本社会现象的隐喻,有六个胳膊的锅炉爷爷,除了睡觉,就是不停的工作,他找出四十年前的车票交给千寻,暗示着这位老先生在一个岗位上,工作的时间,还有每天宅在家里的巨大婴儿,汤婆婆没收了大家的名字,当忘记自己是谁的时候,就再也无法离开,回到原来的地方,这是对自我意识的抹杀。


在这里,天赋和个性都不再重要,人只能被动的接受工作岗位,直到失去使用价值。


当千寻来到了时候,搅动了原本的平静,她是一个有自己个性的孩子,还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,并且能在一定的规则下生存。


一个人真正“成年”,并不是他身份证上的年龄,而是要看他如何觉察自己早年内化的部分,互动的模式以及对父母的印象,并作出建设性的转变。这三者相互影响,形成了我们和这个世界表达的方式,也铸就了我们种种的际遇。


傻孩子,别把父母的恨当成爱(点击)


当千寻帮助父母复原,要离开这里时,网友们提炼出白龙那句经典的台词:“不要回头,一直向前”。





父母可以被“青春期的孩子”打败,但不能被打死

2021-03-23

冤亲债主:除名的家庭成员和被遗传的命运

2021-03-25

傻孩子,别把父母的恨当成爱

2021-03-26

我为“爱自己”这个骗局花过多少钱?

2021-03-27

李仑系列直播(文末获取直播入口) | 存在主义取向的个体与团体临床精要·全3讲

2021-03-27

案例:自认为命运不幸的人

2021-03-27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